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学术交流预告]光致变色螺噁嗪及萘并吡喃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调控

发布日期:2024-09-24    作者:     来源:     点击:

    报告时间:2024年9月23日09:30—11:00

报告地点:建工楼天健厅

主办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科研处

承办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药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报告主题:光致变色螺噁嗪及萘并吡喃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调控

报告人:韩杰 教授

报告人简介:

1994年7月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2003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04—2005年任香港大学化学系支志明院士课题组博士后,主要从事荧光材料研究;2013—2015年在美国西北大学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Fraser Stoddart课题组担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超分子柱芳烃研究。现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化学及超分子化学研究,已主持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合作项目。以通讯作者在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Adv. Sci., J. Mater. Chem. C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80篇,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章,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

在教学方面,担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南开大学校级教学名师。主持承担2项国家级教改项目及多项校级教改项目,在高等理科教育、化学教育、大学化学发表教改论文15篇,主编<基础化学实验>教材1本,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天津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及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1人,博士研究生2人。

报告内容简介:

光致变色螺噁嗪化合物具有光响应速度快、耐疲劳性好等有点,在变色眼镜、服装、防伪识别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但该类材料固态时通常需要在超低温、长时间高强度光照才具有变色性质,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报告首次利用减色效应,通过在分子骨架4-,7-位引入位阻基团,实现了该类材料固态时温和条件下具有优异的光致变色性质。并进一步设计合成了螺噁嗪聚合物,研究了成膜性质及光致变色性质。此外,采用超分子自组装策略构筑了萘并吡喃类超分子聚合物,性能研究表明,超分子作用有利于提高萘并吡喃的褪色速率。该报告系统研究了光致变色小分子化合物及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为光致变色材料的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